40 中都之宰
魯國經(jīng)歷了陽虎之亂,三家各有所驚悟,魯國君臣遂有了起用孔子之意,五十一歲的孔子順應(yīng)時勢,翩然而出,被任命為中都這個地方的行政長官。
孔子上任后明禮制,敦教化,大刀闊斧地除弊興利。一年以后,中都邑大為改觀:坑蒙拐騙,偷盜搶劫,嫖娼賣淫,賭博吸毒不再發(fā)生,八兩稱,注水肉,地溝水油,蘇丹紅等都銷聲匿跡了。代之而起的是:道不拾遺,夜不閉戶,老有所養(yǎng),幼有所教,男主忠信,女主貞順,強弱異任,長幼異食,人人用命,各各盡力。四方諸侯聞之,紛紛派團前來參觀學(xué)習(xí),孔子聲名大振。
一天,魯定公召見了孔子,問他說:“用你的方法治理我們魯國,不知是否可行?”孔子很有信心地說:“就是治理天下又有什么問題呢?豈止魯國?!?p> 41 官拜司空
孔子做了一年的中都宰,其才能與政績讓魯君和當(dāng)權(quán)的三家嘆服。魯定公就把孔子由一個下大夫升到了中央政府去擔(dān)任司空,主管全國的農(nóng)業(yè)生產(chǎn)與工程建設(shè)。
孔子擔(dān)任司空時間很短,他一到任就別五土之性,把全國的土地,河湖,山澤進行統(tǒng)計分類,然后因地制宜,指導(dǎo)安排農(nóng)業(yè)生產(chǎn),一切井然有序。
先前,季平子驅(qū)逐了魯昭公,致昭公客死國外,靈柩運回魯國后,季平子又把昭公葬在墓道之南,用一條排水溝把昭公墓與祖墳分開。這時,孔子管理著土木建筑之事,他派人填平了那條水溝,在昭公墓的南面重開一條水溝,把昭公墓合在了先王的墓地之內(nèi)。
孔子做完這件事后,就去對季桓子說:“令尊過去的做法羞辱了先君,也把自己有罪昭告于天下,現(xiàn)在,我把昭公的墓合到了祖墳之中,這就掩蓋了令尊不守臣道的罪名?!奔净缸涌戳丝纯鬃?,過了片刻,說了句:“那就這樣吧?!笨鬃愚D(zhuǎn)身退了下來。
42 夾谷會盟
魯定公十年冬天的一個早晨,孔府上來了一輛車馬,魯定公的使者手捧命辭走進孔家庭院宣讀:“宋公之子,弗父何孫,魯孔丘,命爾司寇,掌管刑典,裁抑奸佞,匡濟公室。”五十二歲的孔子由下大夫一下升到了國卿之列。孔子感到格外高興,他終于可以在魯國大顯身手,實施自己的政治主張了。
過了幾個月,齊景公約魯定公在兩國交界處的夾谷會盟。魯定公選孔子為副使,負責(zé)會盟的司儀。齊大夫梨彌對齊景公說:“孔丘雖然很懂禮法,可是,他只是一個文弱無勇的書生,假如賢君派我們俘獲的萊人用兵器劫持魯君,我國必然可以如愿而歸?!饼R景公接受了梨彌的建議。
會盟前,孔子提醒魯定公說:“我聽說一個國家在外交場合里必須以軍事做后盾;進行軍事活動時,也要在外交上占有優(yōu)勢。古時諸侯出動時,往往跟著許多人保護,希望您也派出左右司馬,帶一些軍隊兵車前去。”魯定公接受了孔子的建議。
兩國國君來到了泰山東邊的夾谷進行會盟,在有三級臺階的土臺子上彼此揖讓,相互獻酒。還未會談,齊國管事的突然宣布:“請演奏四方的音樂?!庇谑?,齊國事先準備好的東方萊人,拿著各式旗子、短劍、長矛、大戟,吆吆喝喝走了上來。孔子一看不妙,舉起長長的袖子,大喝一聲:“我們兩國國君正在和好相會,為什么夷狄的樂舞來到這里,遠方異國不得謀我華夏,而夷狄更不得暴亂中國,俘虜豈可擾亂會盟,甲兵尤其不得接近會盟場所,如此不但對神明不敬,就是在道義上也講不通,在禮節(jié)上更是失敗,這絕不是齊君跟天下諸侯敦睦邦交的方法?!饼R君聽了孔子大義凜然的一番話后,就揮手讓萊人退下。
當(dāng)齊、魯兩國就要歃血為盟時,齊使要在盟書上添加一條盟辭:“如果將來齊國發(fā)兵遠征時,魯國如不以三百輛兵車從征,就要按照本盟約條文加以嚴懲。”此時如果拒絕則會盟不成,如果勉強答應(yīng),則吃虧太大。不久前,陽虎以魯汶陽、鄆灌、龜陰之田投奔齊,孔子臨機應(yīng)變,就借這件事提出盟約中也應(yīng)加入:“如果日后齊國不歸還魯國三地之田,而我魯國派兵隨同齊軍從征時,齊國也要按本盟約的條文接受處罰?!?p> 會盟結(jié)束后,齊景公準備設(shè)宴款待魯定公,孔子對齊執(zhí)事大夫梁丘據(jù)說:“齊魯兩國的傳統(tǒng)禮節(jié),難道閣下不知道嗎?現(xiàn)在會盟既然已經(jīng)完成,貴君卻要設(shè)宴款待寡君,這豈不是徒然麻煩貴國的君臣?再加上牛形與象形的酒壺,按規(guī)矩不得拿出宮門,而雅樂也不能在荒野演奏。假如宴席一應(yīng)俱全,就等于背棄了禮儀;假如宴席一切都很簡陋,就如同舍棄五谷而用秕稗。簡陋的宴席有傷貴君的顏面,背棄禮法有損貴國的聲譽,但愿閣下慎重考慮。其實,所謂宴客,乃是為了發(fā)揚君主的威德,假如這種宴席不能發(fā)揚威德,倒不如干脆作罷反倒好。”
于是,齊國就取消了這次宴會。兩國既已結(jié)盟,齊國也就歸還了魯國三地之田。
這趟差事為孔子贏來了很大的國際聲望,三地本屬季氏之地,孔子為季氏討回了這些地方,季氏也更加信重孔子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