須臾,瓦爾基里高聳的桅尖便破開了黑胡子眼中平靜的海平面。
雙方進人甲板視野,相對距離5公里,相對速度16節(jié),抵近接戰(zhàn)最后10分鐘倒計時。
“放下小艇!”/“拋棄吊艇!”
“安妮女王右轉五度,各艦照計劃展開,全力擾亂風向!”/“左舵三度,T頭搶風!”
“浪漫號、黃金枷鎖號搶占T尾,高抬炮擊,壓制住白幟的游走范圍!”/“縱帆最大鼓風,抬艦艏,正向突破!”
...
![](https://ccstatic-1252317822.file.myqcloud.com/portraitimg/2018-06-16/5b24c2f774a8b.jpeg)
暗夜拾荒
ps.關于戰(zhàn)列艦對T頭和T尾的選擇。 很多對海戰(zhàn)的描寫都有搶T的說法,也就是搶占上風口。 上風口的好處很多,比如擾亂氣流,使下風口對手失速;更好地利用風,使己方的船更靈活等等。 可在同時,上風口也會使船只傾斜向下。 中浪以上環(huán)境容易導致強大的底層炮艙無法開啟,對射角的影響又會進一步使炮擊距離變短。 所以,在靜止炮擊為主的戰(zhàn)列對轟當中,其實T尾的優(yōu)勢更大。 但凡事總有例外,比如列強中唯一點了臼炮和速射天賦的英國人就非堂喜歡在T頭列陣,個中原因大概是因為T頭能使他們在抵近當中擁有絕對主動。 法國人也很喜歡T頭。 一方面原因是法國船的設計出眾,只要不是大風大浪,底艙都不會受到浪的影響。 另一方面嘛……只要英國喜歡的法國都要搶一搶,至于搶來以后自己用得舒不舒服?反正搶就很舒服,就是這樣。